母親將孩子藏在心底九個月,然後一生──在心底。當嬰兒出生時,母親不再完全屬於她自己,而是過著自己的生活。母親這一生還能活多久,她自己決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決定。

當孩子出生時,母親的存在與滿足孩子的需求息息相關。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被這個角色所吸引,以至於她不再考慮自己或他的獨立生物。這是潛意識發生的。
當孩子長大
只要父母還活著,孩子就是孩子。畢竟,一個人無論多大,父母都會愛他,會牽掛他。但有時這種愛是有害的。
孩子出生了,產後抑鬱症過去了,現在一個可愛的年輕媽媽對寶寶全身心投入。這是她的主要錯誤。
一個只為孩子而活的女人並沒有註意到她心愛的孩子需要越來越多的獨立。孩子長大了,通常不會被母親注意到,變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成年人。
衝突經常在這裡開始。一個成年人已經開始不像他父母想要的那樣生活了。這些母親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建立自己的家庭這一事實極其難以忍受。他們不能接受孩子做自己的事情的事實。
孩子們長大了,不再像童年那樣需要母親。但是,孩子是她生命的母親仍然處於一種真空狀態,對成年子女感到冒犯。在她看來,他們不再需要她了。
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需要,但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沒關係。印度人的智慧說,我們家的孩子是客人,應該吃、喝、穿,然後釋放。不應忘記後者。我們的孩子永遠不屬於我們。
如何得不到你應得的
很多時候,母親過度保護她心愛的孩子,為孩子長大而痛心地後悔,但表現得像個小孩子。他一點也不獨立,從他身上沒有任何意義。而已經年邁的幾乎無助的母親不得不撫養和照顧一個四十甚至五十歲的“孩子”,抱怨他從來沒有一個好主意。
但是,只能怪他們自己。誰沒有給孩子機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做出選擇並對後果負責?當然,是一個勤奮保護的母親。通常,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忘恩負義,他們只是按照強加於他們的行為模式生活。
母親是否過著成年子女的生活,取決於母親自己。如果她覺得併知道她的孩子需要它,她就不能不這樣做。父母的責任是讓您的孩子重新站起來。而且他的年齡並不重要。